中国博物馆在展览策划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中国博物馆又需要怎样的展览策划人才?中国博物馆的展览又如何走出国门、开拓更多的可能性呢?近期刚刚落幕的第二届中英展陈策划大师实训营,便试图去探讨国内博物馆在展览策划上所存在的具体问题,以及向外开拓的巨大潜力。
第二届中英展陈策划大师实训营以“博物馆策展与中外巡展交流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为主题,由英国诺丁汉大学携手中国科学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及中国古动物馆,并联合中英两国博物馆策展与巡展业界的重要合作伙伴作为此次培训的主办方,共同在策展之路上展开了一场学术讨论。
对此,弘博网特别采访了本次培训活动的课程设计者与主讲人,英国诺丁汉大学建筑与建造环境学院博士生导师王琦博士,就此次中英展陈策划大师实训营的举办初衷、课程设置、后续发展以及组织形式进行介绍,为国内博物馆展览策划以及培训课程提供些许经验。
王琦博士
对于为什么举办中英展陈策划大师实训营,王琦表示,从2011年起,他所在的诺丁汉大学便从各个不同方面集合了博物馆从业人员去探讨中国的博物馆问题。在2013年,王琦所在团队注意到中国博物馆和世界发达博物馆之间最大的区别是缺乏展览策划和藏品研究方面的综合性人才,即curator(国内博物馆通常将“curator”翻译为“策展人”是片面的)。因为这种综合性人才的缺乏,使得国内博物馆在光鲜气派的表面下往往缺乏内容的支撑,更在走出国门时缺乏与世界博物馆对接的机制。
针对国内博物馆行业人才的培养,一方面,国内鲜少有大学开设“策展”课程为学生提供特别训练;另一方面,国内大量参与展览设计的设计师,其专业背景普遍为艺术、人文学科,无法适应各个不同专业博物馆的专业性要求,特别是自然类、科技类博物馆,导致他们在进行展览设计时常常会在科学性方面出现问题,从而降低展览质量。
在这样的背景下,举办此次中英展陈策划大师实训营的想法就此萌生。因为此次培训活动的主办方之一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及中国古动物馆,所以在课程内容上更侧重于自然类、历史类、科技类博物馆的展览策划。对此,王琦表示,这样的选择在于自然类、历史类与科技类展览对于人文艺术出身的展览设计师往往具有巨大的挑战性,再加上中国本身在自然、科技等领域缺乏西方国家已经积累数百年的探索传统,诸如此类的原因可能会使展览设计师在面对诸如深海生物等自然科学类展览后常常不知所措。因此,在自然、历史与科技领域的展览,设计师们更需要有专业性的指导。
王琦表示,他作为两届培训课程的设计者,对于导师的选择以及内容的安排都有明确的目的性。
在选择英方导师方面,王琦更为注重他们在工作上的创新性与专业性,注重他们是否拥有丰富的一线策展实践经验,而非他们是否已在业内享有很高的声誉。因此,他所邀请的英方导师都是拥有丰富实践经验、富有创新精神、处于当打之年的年轻人,例如此次参加培训的大英博物馆资深策展师大卫·弗朗西斯(David Francis)、诺丁汉自然历史博物馆职业策展师亚当·史密斯(Adam Smith)、古生物学者及古生物复原专家罗伯特·尼克斯(Robert Nicholls)等。对于中方导师的选择,也同样重视他们自身的创新与实践。
来自英国的三位专家,大卫.弗朗西斯David Francis,罗伯特.尼克斯Robert Nicholls,亚当.史密斯Adam Smith都各自为学员传授他们各自领域的知识
在课程内容设计方面,王琦认为此次培训有两大特点,一是注重实用性与可操作性,二是强调中英双方思维的碰撞。
首先,由于中英之间的文化差异,王琦希望英方导师在授课时不将目光聚焦于两国的政策差异,而是将他们自己所参与的实践项目、作为策展人的工作流程以及批判性的思想分享给学员。因此,在英方导师准备课件之时,会特别向他们强调所讲内容一定要具备很强的实用性与可操作性,能够将他们在实践过程中所运用及收获的知识展示给学员,例如艺术家能将自己制作恐龙复原的全部流程展示出来。通过这种对实际工作事无巨细的展示,去传递英方导师在实践过程中的问题与思考,再让学员们自己去分析、对比,从而达到培训的效果。而在培训过程中,王琦作为诺丁汉大学的学者,且文化背景横跨两国,始终运用批判性思维,挖掘、借鉴两国之间的不同点,使彼此能够互通有无,将英国博物馆所具有的优势通过批判性的思考,介绍给中国博物馆界,而非原封不动地照搬,同时结合中国博物馆未来发展趋势,为国内博物馆馆方及展览设计方介绍向外拓展的可能性及需要注意的问题,向学员传递更为实用、更可借鉴的策展知识。
由王琦所参与设计的““中国龙——从撼地巨人到飞羽精灵””于2017年在英国诺丁汉自然历史博物馆开幕
再者,对于双方导师,王琦表示不会提前告知对方所要讲授的内容,旨在希望双方能将自己最原汁原味的内容展示给学员,去展现中英双方之间的碰撞所带来的效果,甚至希望看到针对一个问题,双方能够带来不一样的理念与方法论,这也是为什么此次培训被称为“中英展陈策划大师实训营”。在中英双方的实践上,此次培训不会去强调二者的理念与方法孰优孰劣,而是去展现他们各自的优势,而王琦作为横跨中英文化背景的学者,也可以在培训中随时与学员沟通,帮助他们对双方导师所展示的内容进行分析,中英双方碰撞的价值可以得到更好的体现。
培训中的实践操作在第一届培训中便得到了学员的欢迎,在第二届培训上更是根据学员反馈成为本次课程设置的的重要环节。
在第二届“中英展陈策划大师实训营”上,除了常规的理论课程,此次培训还以中国古动物馆的树华人类馆为例,开展了工作坊活动,让学员以小组形式参与实践,在中英双方导师的辅导下将所学内容运用到课设任务中,并在结课时对实践成果进行展示。
谈到设计“理论+实践”这一培训形式的初衷,王琦表示,博物馆展览在策划与设计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不在于实操,比如大家是否会画图,而在于想法与观念。而对于想法、观念的培训,不仅仅只是简单的灌输,更要将观念转变为一种可以被深深铭记的理念或信仰。那么,将观念转变为信仰的最好办法便是通过实践,让学员们通过动手去真正理解、体验培训所想传递的观念。否则,诸如“大创意”或者进行故事创作时划分一、二、三级重要信息等,这些优秀的具体理论只能被大家记在笔记本上,而不能真正地被理解、被使用。因此,在理论授课中加入实践环节,给予学员实际操作的机会,让他们在体验中、在争论中进行思考,为他们在后续的真正产出中带来全新的思路。
工作坊实践活动
对于在之后中英培训的发展,馆校企三方对本届培训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包括在课程前期准备中更为关注讲师、学员的诉求等,为参与者提供更为完善的课程设计,从而打造“中英展陈策划大师实训营”这一品牌。
在培训班的形式方面,三方也希望可以有所突破。例如,在理论培训和实践操作基础上,结合对博物馆的考察体验,让学员更为直观地理解全新的策展理念。同时,通过建立中、英双方的专家库,为中英策展培训提供长期持续性的指导。
在培训班的主题方面,王琦表示,在展开对下一届培训班的课程设计之前,会先对明年的博物馆行业变化进行分析,了解国内博物馆又有哪些新案例、出现了哪些新问题、面对了哪些新状况,然后根据最受大家关注的热门话题设计课程内容,并针对课程内容对讲师进行选择,以确保培训班主题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例如,响应“一带一路”、“走出去”与“走进来”,王琦在今年的开场讲座便进行了一场名为“国际范儿——中国造”的主题演讲,确立了此次培训内容的主旨。王琦表示,培训内容的时效性确实给他的工作带来很大的挑战,但他认为课程内容的设计如同进行学术研究一样,要将最新的成果展示给大家,因此他力求在每一届培训班都能向学员们传递当下中国博物馆所最需要的内容。
此次培训班由博物馆、高校以及企业三方所共同参与。其中,馆方与校方为主办方,为整个培训活动奠定了学术研究的基调;企业作为协办方的加入,则保证了此次学术研究活动的有序运行。
王琦认为,此次培训活动,馆校企三方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缺一不可。作为校方,诺丁汉大学主要负责与英方讲师进行沟通,其优势在于提供独立的、具有批判性的研究成果,将英国博物馆现有的经验,通过批判性的方式将其介绍给国内博物馆;作为馆方,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及中国古动物馆,邀请了国内的学者专家担任导师,为此次培训活动提供了中国博物馆界的领军思想;作为企业,东和会展产业联盟的加入则促进了馆校双方的融合。由于博物馆与高校皆为学术机构,相对于企业而言,在活动组织、运营方面(如后勤、外联等)较为缺乏经验,因此需要企业的加入以协助活动的有序开展。企业的加入,除了维持活动的正常进行外,还带来了许多亮点。例如,企业通过与学员的及时沟通,为课程安排提供了有效的建议;在对外宣传上,更是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对每天的培训活动进行及时推送。
总之,对于此次培训活动的成功举办,王琦认为,与馆校企三方彼此默契的配合有着分不开的关系,而馆校企三方的合作也正体现了“专业的人办专业的事”。
此次培训旨在将中英优秀的博物馆等文化展陈空间的专业人才汇聚一堂,进行交流对话;将英国积累数百年的优秀博物馆专业知识及经验与中国同行分享。同时将借助诺丁汉大学这个桥梁,建立起科普研究与博物馆策展行业间的中英合作伙伴关系。而我们也期待在之后的培训活动中,中英展陈策划大师实训营可以为我国博物馆的展览策划提供更符合时代、更为实用的指导,让我们的展览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本文整理自采访录音
部分图片来自于东和会展产业联盟公众号
编辑:大侦探
相关链接:
“伟大航道”or“死亡航线”?240余件重量级藏品讲述中国与世界的故事
月刊|四月:十大考古、十大陈列、义乌文交会.……四月博物馆大事记
唯一投稿邮箱:news@hongbowang.net
QQ:博物馆行业交流群672602553
·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以下公众号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资讯